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安徽省减灾救灾办多措并举做好2021年国际减灾日相关工作

【信息来源:国家应急部  信息时间:2021-10-12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今年10月13日是第32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安徽省减灾救灾办多措并举做好相关工作,强调在新冠肺炎流行和灾害风险日益复杂的状况下,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主题,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精神,围绕“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城乡居民群众等各类主体积极性,认真组织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努力构建多元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

   强化合作协同,全面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防范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灾害风险精准治理。要扎实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强化普查宣传与培训,健全技术指导与跟踪评价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致灾调查,房屋建筑、公路水路、公共服务设施等承灾体调查以及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能力、重点隐患等调查工作,做好调查数据质检与汇总工作,建设各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数据库,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推动调查成果在自然灾害防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应用。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新体系,突出重点区域和极端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动态联防联测,不断提高多灾种灾害链监测预警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要加强协同联动,抓住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等契机,加快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完善部门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及时组织联合会商研判,提高防范应对灾害综合风险能力。要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统筹传统和现代手段,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覆盖面,切实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发布有关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全方位提升新形势下灾害风险适应性。坚持多管齐下,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完善统筹协调和信息对接平台,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表彰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风险调查、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应急救援、慈善捐赠、生活救助、恢复重建、心理抚慰、科普宣传教育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积极推动发展灾害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完善城乡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组织体系。要深入组织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大力推广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要健全社区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预案质量,鼓励引导应急志愿者、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活动,推进城乡社区韧性建设,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完善跨部门协作和媒体沟通协调机制,面向社会公众广泛普及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常识和防范技能,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社区等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要依托各类科技馆和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公众现场或线上体验活动,拓宽公众接受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途径。要组织发放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读物,播放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印发社区和家庭应急手册,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优势,提高防灾减灾宣传实效。要组织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报道防灾减灾活动成果和各地区各部门的经验做法,营造防灾减灾良好氛围。

   强化底线思维,扎实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今年全省发生多起自然灾害,部分地区降雨强度大、低洼地区受淹,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当前,全省灾害风险形势依然严峻,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高,低温冷冻、暴雪、风雹、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要强化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严格落实各项责任制,统筹抓好各类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附件下载: